1958年8月15日,经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批准,苏联援建的中国第三砂轮厂终于在贵阳落户。52年来,在风风雨雨中,我们三沙人用心血、汗水和智慧一次次战胜困难,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国家磨料磨具行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虚度的岁月里,在8月15日的建厂周年纪念日,当我和几个在建厂初期就进厂的老同志交谈时,大家都很激动。其中我们聊得最多的是我们三砂厂第一炉的棕刚玉块是怎么炼成的。
那是在1959年的秋天。为使操作人员在新建成的三砂厂投产时掌握贵州铝土矿冶炼的工艺和特点,据老同志介绍,三砂厂的主要冶炼材料为——铝土矿,当时贵州还没有正式开采,主要材料远非定点供应。为了生产和冶炼,我们的第三砂厂只能动员当地农民(当时称为人民公社成员)到处挖掘原材料。收集一定量后,根据工艺要求,为了将原铝土矿脱水成成熟铝土矿,我们在厂区空地上搭建了简易土窑。之后,我们把生铝土矿放入窑中,焙烧,停止,冷却,直到它从窑中出来。整个加工过程完全靠人工露天操作完成,条件非常艰苦!晴天灰雨天泥,这是我们当时加工生铝土矿的真实写照。
当生铝土矿加工成成熟铝土矿时,这只是第三砂轮厂棕刚玉产品规格的第一步,之后会进行冶炼;业内人士都知道,电极一定是用来冶炼的,那时候用电极就像今天这么容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自力更生。因此,为了生产电极糊,我们用铁片包裹电极以维持生产。因为这种制造方法太土,质量根本无法保证,进而给生产带来很多困难。比如电极不能连续使用,随时会陷入换、卸、装的情况,增加了劳动强度。特别是电极断裂时,操作人员必须在2000摄氏度以上高温溶液的辐射下,火速对炉内断电电极进行修复。很难想象!修理炉子所需的碳砖也取决于我们的自力更生
如果没有厂房,我们就搭一个临时棚。为了保证冶炼的顺利进行,我们的工人同志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始终用勤劳的双手奋战在岗位上。下班后,大家都变成了“煤黑小子”,黑得只有牙齿发亮,眼睛发亮。至于炭素制品的工序,当时被幽默地称为“乌鸦作坊”,其环境条件和脏累程度可想而知。先说冶炼需要的铁屑。当时由于贵阳加工能力有限,产生的铁屑并不多。我们只能组织工人到附近的机械厂单独领取。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它们会像收集垃圾一样被自己装载和运输回去。当时我们三砂厂从冶炼到出料,最简单的机械设备很少,几乎都是手工操作。例如,冶炼材料必须由人力用竹篮运到炉膛上。电极升降由小暗室值班工人根据炉边冶炼工人的呼喊进行操作。当简单的起重机需要调整时,必须由人力来移动。即使要给炉车降温,也还是要靠人力把炉车推到轨道上。没有浇炉皮的流水。我们只能从天然水源抽水。这种操作方法真的很土很土;炉车冷却后,需要取下炉皮。没有起重设备,我们还是从“土”字开始,用三根大木棍搭一个三脚架。然后,用手动葫芦取下炉皮;至于重达近20吨的整个炉料,人工用撬棍撬开炉车就完成了。对于较大的棕刚玉乙炔,我们用16磅重的锤子将其打开,然后进行分类;整个分级过程的操作采用撬棍、大锤、小锤人工完成。其他设施也很简单。当时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室,只能分析铝土矿、废铁和无烟煤的化学成分,作为冶炼配料的参考。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反复摸索,终于在1960年的元旦,我们用世界上最土的方法冶炼出了三沙厂的第一块棕刚玉块,填补了贵州省和西南地区磨具的空白,为元旦献上了一份大礼。因此,我们受到了贵州省机械厅的表彰。当年年底生产合格棕刚玉块923吨,当年实现盈利。为了生产合格的棕刚玉块,我们的工人住在农舍里,和老鼠住在一起,这是常见的做法,有时甚至在床上发现蛇。食物也很差,吃饱就好。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他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奋办厂的精神,创造了奇迹。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今天应该发扬光大的宝贵财富。